2025-08-29 18:00:05 彼美整形网 阅读量(862)
牙齿前突(俗称“龅牙”)是常见的口腔问题之一,不仅影响面部美观,还可能引发咬合功能障碍、口腔健康受损等问题。在乐山地区,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,越来越多患者选择通过正畸改善牙齿前突。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正畸治疗。本文结合乐山本地医疗机构的临床经验,系统梳理牙齿前突正畸的适应人群与七大禁忌,帮助患者科学决策。
根据乐山地区多家专业口腔机构的临床数据(乐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、嘉州口腔医院),以下人群可通过正畸改善牙齿前突问题:
人群类型 | 具体表现及治疗建议 |
---|---|
牙性前突患者 | 牙齿排列拥挤或外倾,但上下颌骨发育正常。此类患者通过传统托槽或隐形矫正即可显著改善。 |
轻度骨性前突患者 | 颌骨轻微前突,可通过拔牙矫正或功能矫治器调整牙弓形态,避免手术。 |
青少年(12-18岁) | 颌骨仍处于发育期,矫正难度较低,可优先选择固定矫治器或隐形矫正。 |
成人患者 | 需结合牙周健康评估,优先选择隐形矫正或舌侧托槽,兼顾美观与功能。 |
咬合功能异常者 | 如深覆合、开合等问题伴随前突,需通过正畸恢复正常咬合关系。 |
追求面部美学改善者 | 前突导致唇部闭合困难、侧貌凸出,矫正后可优化面部比例。 |
牙周疾病活动期
牙周炎、牙龈萎缩等未控制的口腔疾病患者,正畸可能加重牙槽骨吸收。乐山协禾口腔医院建议,需先进行牙周治疗并稳定3-6个月后再评估正畸可行性。
严重骨性前突
若上下颌骨发育过度(如下颌前凸或上颌前突超过8mm),单纯正畸难以改善,需联合正颌手术(如乐山正颌医院提供的颌骨重建方案)。
全身性疾病未控制者
糖尿病、心脏病、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,正畸过程中的牙齿移动可能诱发并发症,需优先治疗原发病。
妊娠期女性
孕期激素变化易引发牙龈敏感,矫正器可能增加口腔清洁难度。乐山贝斯特口腔建议产后6个月再开始治疗。
精神或心理障碍患者
无法配合复诊调整、清洁矫治器或存在强烈焦虑者,可能影响治疗效果,需心理评估后谨慎选择。
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
存在关节弹响、疼痛或张口受限者,需先由颌面外科医生评估关节稳定性,避免正畸加重症状。
未解决的口腔问题
龋齿、残根、未治疗的智齿等问题需优先处理,否则可能干扰矫治器佩戴或引发感染。
选择专业机构与医生
乐山地区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(如夹江县人民医院、深港连锁齿科)可提供多学科联合诊疗,尤其对复杂病例需结合正畸与修复、牙周等多领域协作。
个性化方案设计
根据前突类型(牙性/骨性)选择矫治器:
治疗周期与维护
青少年矫正通常需1.5-2年,成人可能延长至2-3年。矫正后需长期佩戴保持器,并定期复查(乐山口腔医院建议每半年一次)。
误区1:“年龄大不能矫正”
成人骨骼改建能力虽弱,但通过轻力矫治仍可改善牙齿排列,需延长治疗周期并加强维护。
误区2:“隐形矫正适合所有人”
隐形矫正对患者自律性要求高,需每日佩戴20小时以上,复杂病例可能仍需托槽辅助。
风险提示
未规范操作可能导致牙根吸收、咬合紊乱等问题,需选择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(如乐山地区推荐的邓娟、陈坤医生)。
通过科学的适应症筛选与禁忌排查,患者可最大限度降低治疗风险,获得理想的面部美学与功能改善效果。乐山地区丰富的医疗资源为不同需求患者提供了多样化选择,建议治疗前充分沟通、综合评估。